【澳門晚報消息】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表示,隨著環境保護工作已經成為全球關注議題,當中如何鼓勵學生在教育階段增強環保意識,對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當局通過落實《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的規定,引領學校將環保教育納入相關必修科目,支援學校開展具體教學活動,並舉辦“綠色學校夥伴計劃”和“學生科技教育及計劃”,讓中、小學生加深對可持續發展及節能減排等議題的認知和意識。
然而有環保業界反映,觀察到不少學生對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依然薄弱,例如學校即使設置垃圾分類回收桶,鼓勵學生參與廢物源頭分類,但未必能保證每位學生所拋棄的垃圾符合所屬類別,另目前環保教育往往偏向於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授課,對外拓展教學有待提升;此外,因應本澳近年不斷推動減碳工作,不論課程內容、人才都需要加大培養,才能滿足未來減碳工作發展所需。
參考內地過去印發《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和《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對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實施辦法進行詳細闡釋,安排適當的課時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並有不少省市成立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培育生態精品路線,為地方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提供場所。
事實上,近日澳門科學館獲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頒授“綠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牌匾,肯定了澳門科學館在推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期望政府能藉澳門科學館串聯粵港澳大灣區環保教育資源,打造新型生態環境宣教基地。
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
01過去當局持續於社區、學校及團體開展各類“綠色生活”主題教育及實踐活動,但綜觀本澳環保教育仍有待提升,請問當局會否檢視現行環保教育措施方面的成效,會否參考內地做法制訂每年環境教育計劃,以及在一定課時內學習環境教育知識?
02近日澳門科學館獲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頒授“綠色、低碳”科普教育基地牌匾,請問當局會否考慮結合澳門科學館的優勢,與粵港澳大灣區環保生態教育基地合作,圍繞環境資源回收、減碳工作、生態保育等課題推出研學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