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晚報消息】根據《澳門婦女現況報告2022》指出,超過一半受訪婦女沒有從事正職,比率是有記錄以來最低點,當中退休及照顧家人為沒有從事正職主因,而非自願性原因造成的失業/待業亦由2008年呈現回升的情況,反映出女性重返職場所面臨的潛在困境。面對本澳婦女重返職場難的問題,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建議當局考慮以大型綜合休閒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形式作為試點,探索「媽媽崗」的可行性,共同營造鼓勵婦女就業的環境;同時參考帶津培訓課程形式,鼓勵婦女參加提升職能課程,以及參考台灣地區為僱主提供「工時調整獎勵」,以鼓勵僱主透過工時調整,讓婦女可以兼顧家庭的需求重回職場,得以實現個人價值與成就。
施家倫表示,雖然當局持續加強婦女社會福利保障,包括調升出生津貼金額、完善托兒及長者服務,推動公共部門及私營企業完善哺乳措施,以及修改 《勞動關係法》新增5個工作日男士侍產假、有薪產假由現時56天增至70 天等。然而,受限於本澳職場的傳統模式和人力需求,已育婦女在重返職場時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經歷職場「空白期」,其專業技能和市場競爭力無可避免地下滑,導致重返職場的難度增加;或考慮到需彈性兼顧家庭而只能放寬求職標準,選擇專業程度較低,工資較少的「散工」。
事實上,為提供多元支援措施協助婦女二度就業,本人曾於書面質詢建議參考廣東省發佈《關於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促進婦女就業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推動企業開發「媽媽崗」,為婦女提供靈活工時和報酬制度,讓她們更有彈性地實現事業家庭兩兼顧。此外,參考台灣地區近年推出「婦女再就業計劃(2023-2026)」,以「自主訓練獎勵」鼓勵婦女參加提升職能課程,提供僱主「工時調整獎勵」以鼓勵為婦女員工規劃調整工時以兼顧家庭需求,讓婦女得以實現個人價值與成就。他强調,協助婦女二度就業,關鍵在於政府和企業攜手的力量,期望當局研究以大型綜合休閒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形式作為試點推出「媽媽崗」,並以「帶津培訓」形式推出更多提升婦女職能的課程,以及參考台灣地區為僱主提供「工時調整獎勵」,以補貼形式鼓勵僱主提供工時調整,讓更多有育兒、照顧嬰幼兒的婦女彈性上班實現再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