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晚報消息】澳門理工大學健康科學及體育學院副教授易濤與上海理工大學團隊合作,研究靜電紡絲納米纖維在藥物遞送領域的應用,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多項研究成果,被選為ESI全球首0.1%熱點論文及全球首 1%高被引論文。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影響力及引用價值,有助推動相關領域的科研發展和應用成效。
在當今納米時代,納米藥物和納米材料成爲生物醫藥研發的熱門方向。易濤及團隊的研究採用先進的多流體靜電紡絲技術,剖析各種複雜結構的多室納米纖維,實現不同生物活性藥物的控制釋放,以提高治療效果。多項研究成果包括抗癌藥的pH敏感口服結腸靶向藥物遞送系統、雙步釋放的口服控釋給藥系統、反向梯度分布的藥物持續釋放系統等。
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Biomolecules》,以及《Chemosensors》發表4篇研究成果,根據藥物的特點和臨床需求,開創了通過在納米維度調控納米纖維的微觀結構而實現控制釋藥的新方法,於短時間內獲得大量引用,分別入選ESI全球TOP 0.1%熱點論文及全球TOP 1%高被引論文,為該領域的研究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意義。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於Web of Science收錄的全球超過一萬多種學術期刊的數千萬條文獻記錄,是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追蹤科學發展趨勢的重要工具。通過引文分析,ESI將科學研究劃分爲22個專業領域,對國家、研究機構、期刊、論文以及科學家進行統計分析和排序,統計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SCIE、SSCI庫中近10年的論文數據,按被引頻次的高低確定出衡量研究績效的閾值。分別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研究論文,以及居前0.1%的熱點論文。
易濤致力新藥和納米製劑的研究工作,現任《藥學學報》編委、中華中醫藥學會製劑分會委員。主持完成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門理工大學、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科技攻關計劃等各種科研項目,以及合作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本研究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0061/2023/RIA1)及澳門理工大學科研項目(RP/FCSD-01/2023)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