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晚報消息】為瞭解攝入海水魚類給本澳市民帶來的健康獲益及食安風險,市政署完成了《澳門進口海水魚類中甲基汞及脂肪酸的風險-獲益評估》。該項研究對本澳進口海水魚類的甲基汞及脂肪酸含量進行了食用安全風險與健康獲益評估研究,結果顯示,適量進食多種魚類,可獲取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同時亦避免偏食特定魚類,以防攝入過量重金屬汙染物。是次研究有助於對現有食安措施的有效性及進一步管控的必要性,提供科學判斷依據,並給予市民相應的膳食建議。
為了更好地瞭解本澳市面上常見進口海水魚,其脂肪酸的健康效應與甲基汞的健康危害,就食用價值進行評價及分析,是次研究采集了本澳市面20種最常見的進口海水魚類,合共143個樣本,主要檢測甲基汞及脂肪酸的含量。結果顯示,是次采集的20種海水魚類品種樣本的甲基汞含量各異,其中劍魚、鱈魚和吞拿魚等3種海水魚的甲基汞檢測含量較高;而沙丁魚、鯖魚、鰈魚、秋刀魚等12種魚類,具備較高健康效益且危害水平較低的特點,為優先推薦食用品種。總體而言,是次抽檢的所有樣本的平均甲基汞含量均符合本澳第23/2018號行政法規《食品中重金屬汙染物最高限量》。
食物鏈上端肉食性魚類較易累積甲基汞
汞是地殼天然存在的重金屬,也可能隨著人類活動被釋放到環境中,以不同形態存在。水中的微生物將汞轉化為毒性較強的甲基汞,並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水生生物體內,故位於食物鏈上端的肉食性魚類,其體內積存的甲基汞含量一般較高。食用有關魚類是人類攝入甲基汞的主要途徑,當甲基汞進入人體後主要侵害神經系統,可引起多種神經系統毒性效應。尤其對胎兒和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產生持續和不可逆的危害。
然而,由於海洋魚類亦富含多種有益營養素,是市民均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中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DHA,Docosahexaenoic acid)及二十碳五烯酸(EPA,Eicosatetraenoic acid)在內的脂肪酸,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因此食用有關食品可為健康帶來益處,同時亦伴隨潛在風險,故此市政署進行了有關科學調研,評估本澳巿民食用進口海水魚的健康獲益及食安風險,給予市民相應的膳食建議,讓消費者在食用時更好地在兩者之間作判斷。
市政署建議應保持均衡並多元化的飲食,避免因偏食特定魚類而攝入過量重金屬汙染物;同時,魚類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例如Qmega-3脂肪酸、優質蛋白質等,建議適量進食多種魚類。是次研究的詳細分析報告已上載至市政署食品安全資訊網(www.foodsafety.gov.mo)之風險評估研究專頁內,供公眾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