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晚報消息】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二O二三年第三季建築業就業人口為二萬七千九百人,雖較上一期增加一千一百人,但仍處於近十年的最低水平。而在尋找新工作的失業人口中,失業前從事建築業、博彩及博彩中介業和酒店及飲食業的仍然佔多數。
議員李良汪指出,為促進本地居民優先就業,特區政府自二O二O年起將“僱用本地工人比例”納入市政工程標書評審項目,惟直至目前仍只有市政工程設有相關標準,針對其他大型公共工程,當局則一直強調“涉及的工種較多且規模大,不能一概而論以相同方式處理”,對落實保障本地工人就業的政策方向造成阻礙。
他表示,分別有本地建築工人及業界人士反映,市政署的工程評分標準中,佔比最高的為“工程造價”(由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八十五不等),而“僱用澳門本地勞工比率”並非佔重要評分比重(大多百分之五,部分百分之十五)。因此,有部份公司在競投市政署工程時不會考慮“僱用澳門本地勞工比率”,甚至為有利標書造價,聘請較多外地建築工人,從而更具條件獲判給,間接損害了本地工人就業的機會。
他強調,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及勞動權益不會受損,是特區政府輸入勞動力政策的大前提。特區政府有必要重新審視現時各項公共工程的批給標準,加強監督行業本地與外地僱員人資比例。
他質詢政府會否積極落實“僱用本地工人比例”在各項公共工程的招標評分項目當中,以及市政署會否進一步提升“僱用澳門本地勞工比率”在市政工程的評分比重。另外,當局於二O二二年十二月回覆其口頭質詢時曾表示,“由於不同工程的規模、所需工種、機械技術需求不一,各階段所需工人數量均不同,若硬性限定用人數量不現實,亦會影響工程進度和成本控制……當局亦會研究具備條件的工程可否再分拆成數個小工程,以便提供更多職位”。他要求當局交待目前進展,會否在分拆工程中引入“僱用本地工人比例”,現時有否初步結果可以向社會公佈。除培訓課程外,質詢當局未來還有何具體措拖提升本地建築工人就業情況,尤其在建築工程的大型設備操作方面,特定技術應用的培訓對比以往培訓課程中有何更新部分,相關成效如何。